繼上一篇,我們解開對「化學合成」長期的誤解,
這次,我們來為香精做一次理性的解析。
談到「親膚產品」,很多人第一時間會聯想到:無香精、越單純越安全。
但實際上,香精真的等同於「不親膚」、「不安全」嗎?
我們想用更理性、更完整的角度,帶你重新理解香精成分。
香精,其實早已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

現代生活中,許多日用品本就含有經過設計的香精,目的是改善原料氣味、提升使用舒適度,這並不罕見。舉例來說:
許多標榜「前中後調」的洗髮乳、沐浴乳,常使用香精調配氣味
衣物柔軟精、洗衣精,適度添加香氣,減少原料味道殘留
某些面膜、護手霜、唇膏,也會適度使用香精,改善使用過程的氣味體驗
香精並不陌生,它其實早已存在於多數人的日常選擇裡。
香精的角色與爭議,來自哪裡?

產品成分中的香精(Fragrance / Parfum)之所以常被質疑,主要來自於2個原因:
部分敏感型肌膚,可能對特定香精成分產生刺激或過敏。
某些產品使用高濃度或來源不佳的香精,容易提高不適風險。
但並不是「所有香精」都導向敏感不適,真正影響的是:
這項香精的來源是否清楚標示?
結構是否穩定、可控?
添加濃度是否經過評估,處於安全範圍?
敏感性測試是否完整,是否適合日常使用?
事實上,許多通過敏感肌測試(如 Human Repeat Insult Patch Test, HRIPT)的親膚產品,依然會低劑量添加香精,目的通常為:
遮蓋原料本身的氣味:避免使用時產生不悅感。
營造輕微的香氣記憶感:讓日常使用多一點療癒感受。
無香精 ≠ 絕對溫和

事實上,有些標榜「無香精」的產品,可能使用植物精油來取代香精。
但植物來源若純化不完整、雜質多,反而更容易引發敏感。
以植物來源的精油為例:
成分結構通常較複雜,較難純化
若萃取過程不完整,雜質、氧化物殘留風險提高
批次間差異可能極大,難以標準化管理
因此判斷產品安全,重點從來不只是「香不香」,而是來源、濃度與完整檢驗。
eniefac 的配方邏輯始終透明,我們不過度追求強烈香氣,也不將「無香精」當成行銷口號,而是回歸理性、穩定、適度。
相關文章
如何判斷自己是否對香精敏感?

若您對香精成分較敏感,以下提供簡單自我觀察方式:
過去曾因使用含香精護膚品、清潔用品、彩妝產品,出現紅腫、刺癢、脫屑等不適
選購產品時,可特別留意成分表中的 Fragrance / Parfum 標示,或已知常見致敏成分,如檸檬烯(Limonene)、芳樟醇(Linalool)等
若不確定自身耐受狀況,建議先於手背局部進行小範圍測試,或諮詢皮膚專業醫師進行貼膚測試(Patch Test)確認。
eniefac 全系列產品,皆公開配方資訊,並針對敏感性肌膚反覆測試,為的就是降低使用時的不確定性與潛在風險。
不同產品,對「香精」的考量也不同

做深度考量而非盲目添加
為什麼 eniefac 保濕精華堅持無添加香精,洗面乳卻選擇適度添加?
這其實與產品型態、使用方式、接觸肌膚的時間有直接關係。
以咖啡因抗氧化保濕精華為例:
長時間停留型產品,會完整吸收進入肌膚
更專注於保濕、修護機能
洗面乳則屬於短暫接觸型產品:
接觸肌膚的時間短暫,沖洗後不殘留
使用部位接近嗅覺器官,原料氣味易影響日常使用意願
經敏感肌反覆測試、嚴格確保安全濃度
不同產品類型,應根據實際需求與安全評估,理性決定是否添加、添加多少,而非一概而論。
追求絕對溫和的 eniefac,
洗顏凝乳如何把關香精的選擇與濃度?
eniefac 平衡調理舒緩洗顏凝乳的研發中,我們發現:
長久信賴的廠商,提供的嚴選原料,穩定溫和、純度高,但原料氣味相對明顯,對嗅覺敏感者來說,或許影響使用意願。
為了平衡優質原料的氣味,我們選擇:
嚴選單一香精:來源、品質穩定的岩蘭香精
嚴格控制在極低濃度,僅佔總成分0.08%
配方經過多次敏感性肌膚測試
確保不殘留、不干擾肌膚
這樣的設計,是為了在安全、不致敏的狀況下,能讓每日洗臉的 50秒,多一分舒適。
這就是我們對「香精」的科學態度,也是 eniefac 對配方負責的方式。
結語:添加與否,從來不是單一標準,而是配方邏輯的選擇
天然、無添加、無香精,聽起來安心,但更重要的是背後的研發邏輯。
對我們來說:「給肌膚剛剛好需要的」是一貫履行的理念。
問題從來不在於「有沒有添加」,而是亂加濫用、缺乏科學依據,才真正需要避免。
延伸閱讀|學術研究參考
Fragrance ingredients and skin sensitization: A systematic reviewDanish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, 2015
系統性整理了各類香精成分的致敏風險與評估標準,強調來源、純度與劑量控管對於產品安全的重要性。
Fragrance Contact Allergy: A Review
J.C. Thyssen et al., Contact Dermatitis, 2007
綜合回顧香精致敏機制,說明香精引發接觸性皮膚炎的常見成分與臨床觀察,並提出如何透過配方設計降低風險。
Contact Allergy to Fragrances: Current Data and Clinical Implications
Schnuch et al., Current Opinion in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, 2011
探討香精類致敏現況,並說明歐盟與其他地區的香精成分標示與安全評估規範,強調透明標示與低劑量設計的重要性。
Skin Irritation and Sensitization Testing for Cosmetic Products
Basketter et al., Regulatory Toxicology and Pharmacology, 2012
說明護膚品常見的皮膚刺激性與致敏性測試(如 HRIPT)標準,支持「微量設計、科學驗證」能有效降低敏感風險。
Essential oils and fragrance allergens: A growing risk for allergic contact dermatitis?
Reider N et al.,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 and Venereology, 2017
說明隨著天然精油廣泛應用,相關過敏案例逐年增加,呼籲產業應加強透明標示與使用規範。